紫光陷入债务危机,能否走三星之路涅槃重生?(组图)

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今日收到北京一中院送达的通知,债权人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于2021年7月8日以债权人名义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该消息发布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一些自媒体见风就是雨,撰文暗示紫光要完蛋了。铁流认为,自媒体关于紫光破产的报道是值得商榷的。


紫光重整的根源是高负债



近几年来,紫光在半导体行业可谓是高举高打,异常高调。

2013年底,紫光先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将中国大陆前三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整合到一起。2015年,紫光以25亿美元收购华三公司51%的股权,获得华三公司的控股权。2015年7月,网传紫光意图出资230亿美元收购镁光,但被美国政府禁止。10月,紫光准备出资38亿美元收购西部数据15%股权,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然后由西部数据出面,绕过美国政府的管制,拟以190亿美元收购闪迪。但此举最终也以美国政府干预无疾而终。还有紫光试图出资53亿美元收购SK海力士20%的股份,但该收购传闻最终也没有结果。

另外,紫光还和台积电有过“隔空喊话”,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既表示“对大陆紫光集团有意入股台积电持开放态度”,又表示“不能给董事会席位”。张忠谋还表示,“若要取得台积电的控制权,持股必须超过25%,那么就必须花费近300亿美元,相当新台币1兆元”,言下之意就是张忠谋认为这个价格很少人能买得起。

紫光不仅在海外收购上非常土豪,在国内建厂方面也非常舍得下血本,在武汉的存储项目总投资240亿美元。在成都的存储项目总投资也达240亿美元。在南京的集成电路基地(一期)项目投资额105亿美元,整个项目总投资预期高达300亿美元。在广州芯片制造基地的计划投资在报道中高达1000亿人民币。






由于半导体项目具有高投资、长周期的特点,这导致紫光的大笔投资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其创造高额利润,因而紫光入不敷出,必然债台高筑。2021年2月2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全资境外子公司紫光芯盛20亿美元债实质性违约。数据显示,紫光集团已经有2100亿负债,母公司清华控股也有3400亿负债,高额债务使紫光背负巨大压力。


紫光麾下企业发展良好 高负债是行业规律

之前已经提到了,半导体项目具有高投资、长周期的特点,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去支撑,否则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短平快的思路是不适合半导体行业的。在这方面,国内京东方和韩国三星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京东方被誉为“亏损王”,但正是依靠长期亏损经营,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面板上实现了对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的逆袭。三星、SK海力士则依靠仅二十年的亏损经营,把曾经占据DRAM市场50%以上份额的日本企业赶下神坛,并在存储芯片领域获得了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正是依靠政府输血和举国体制,三星得以在存储芯片领域击败日本,成为该领域新的王者。

在2019年,铁流就曾预言,紫光会经历京东方几年前曾经遭遇的困局,甚至会被一些媒体攻击为“亏损王”,但这其实是行业发展的惯例,类似的历程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企业等曾经经历过,只不过在政府输血和举国体制下,三星和SK海力士熬过来了,才得以拨云见日,成为存储芯片行业霸主。

如今,一些自媒体嘲讽紫光陷入债务危机,本质上和当年一些财经分析师和自媒体嘲讽京东方是“亏损王”别无二致。

必须强调的是,紫光麾下数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比如从事手机芯片及各种嵌入式芯片开发的展锐,在华为麒麟绝版后,紫光展锐已经成为国产手机芯片的带头大哥,其4G手机芯片和5G手机芯片已经获得国内手机厂商采购,并在主流网购平台销售。紫光国微2020年实现营收32.7亿元,净利润8.06亿元,同比增长98.74%。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紫光国微的股价涨幅已达65%,总市值突破千亿元。

紫光投入最大的存储芯片则在几年内实现了从零到追赶国际主流的突破。当年,紫光海外收购频频碰壁的同时,积极在境外持续高薪寻找优秀的人才,并严格遵守国际商业的道德规则,“只带人不带文件”,坚持“自己的技术要靠自己研发”,紫光集团还聘请了在中国台湾省有“存储教父”之称的高启全。在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之后,长江存储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并在2017年完成32层NAND的小批量生产,在2019年完成了64层NAND量产,目前,紫光的NAND已经应用于U盘、SSD等产品上,在主流网购平台都可以买到,读写性能与国际主流产品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可以说,紫光这些年在半导体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成果也是可圈可点的,目前的高负债完全是半导体行业特性导致的。只要扛过这一段困难时期,就可以涅槃重生,扶摇直上。


紫光并非破产而是重整

一些自媒体声称“紫光破产重整”,甚至还拉上北大方正,声称“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双双破产”,言下之意就是紫光要完蛋了。然而,这种解读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诚然,无论是紫光公司的报道,还是媒体报道中都把破产重整连起来写,但这种描述方式很容易对大众造成误导。《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分别是重整、和解、破产清算。重整是指利害相关人通过积极拯救陷入经营困难的企业,防止债务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以帮助债务人摆脱经营困境,恢复营业能力。和解是指为避免破产清算,债权人和债务人以让步方式了结债务。破产清算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破产,公司“死亡”,债权人“瓜分”公司的遗产。

根据《企业破产法》,债权人只能申请对债务人进行重整和破产清算,不能申请和解,因而债权人无法对紫光申请和解。而从紫光公司的公告中“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为由,于2021年7月8日以债权人名义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这很明显不是申请对紫光进行破产清算,而是申请对紫光进行重整。这次债权人申请重整,很明显是认可紫光的价值,认为紫光具备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



必须说明的是,在企业高负债的情况下,重整并不是坏事,因为为了保护企业能够“涅槃”,法律规定了重整期间营业的特殊规定,对重整期间特殊时间段加以营业保护,对某些权利人行使权力进行限制。比如在重整期间抵押权人不得主张处置抵押物以优先受偿,通俗的说,紫光把设备和厂房抵押给了银行,如果债务到期未清偿,银行可以主张变卖设备和厂房优先受尝,但在法院受理重整申请之后,银行就无法主张抵押权,只能在紫光完成重整,或重整失败后破产清算才能主张抵押权。由此可见,重整并非是对紫光的惩罚,反而是对紫光的保护。

简言之,一些自媒体对紫光堪称“幸灾乐祸”的报道完全是在误导大众。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自媒体门槛低,不够专业有关;另一方面,不知是不是因为紫光的一系列出手太过“土豪”,导致一些人得了“红眼病”,因而怀着“仇富”心态,每当紫光发生负面新闻后就各种酸。


结语



有鉴于芯片在当下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不亚于粮食,而紫光麾下一批半导体企业确实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是不会轻易放弃紫光的,对紫光进行破产清算的概率极小,通过资本运作让紫光摆脱债务危机是大概率事件。至于操盘手法,既可以是瘦身,比如把新华三、展锐、紫光国微等业绩良好的企业出售给国资公司;也可以是输血,比如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

铁流认为,中国要想实现芯片自给自足,最好的学习模板就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等公司充分利用存储器行业周期性强的特点,以举国体制为筹码,在价格下跌、生产过剩的大环境下,逆势疯狂扩产,通过大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由此引发价格战造成存储芯片企业普遍亏损。然后依靠持续亏损经营挤压竞争对手,并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现在,紫光就走在这条路上,是这方面的探索者,必然遭遇巨额亏损问题。其实,赵伟国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数年前就表示计划筹集3700亿元为未来5年准备充足的“弹药”。

如今,现实比预期更为严峻,铁流希望紫光能够通过资本运作扛过这一段困难时期,在国家的帮助下,走三星的路,让美日韩厂商无路可走!

推荐阅读